对话策展人王宴姝:跟明十三陵借“宝贝” 展现万历年间风貌

发布时间:2024-11-25 18:16:53 来源: sp20241125

  几个月前,百余件明万历年间的文物一同出现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里。在这场以万历文物为主题的特展上,“出手大方”的明十三陵,首次把体量大、规格高的精美展品拿了出来。让人惊喜的是,一些沉寂许久的“宝贝”,首次对外露面。

  为凸显主题特点,策展人王宴姝及团队将展览名称取为“多彩”,并加入“1573”(即万历元年)这一元素,点出万历时代的“起点”。

  为何要办这个主题的展览?其中又有哪些亮点?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了“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策展人王宴姝。

  策展

  113件文物出自明定陵,其中48件是首次亮相

  新京报:你为什么要办以万历文物为主题的展览?

  王宴姝:万历时期社会思想活跃开放,文化、科技等领域成就辉煌。但此前关于万历文物的展览比较少,不能系统反映当时多元繁荣的时代特征。

  谈及万历文物就离不开明定陵。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寝,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被授权挖掘的皇陵。1956年开始试掘,历时一年试掘成功。此后,明定陵出土的文物,在观众面前展示的次数非常少。

  所以我们想以万历文物为主题,做个系列展览,把符合展出条件与要求、能从库房里搬出来的文物都摆上展台。团队从去年开始与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讨论策展事宜,双方在“让明定陵文物‘走出去’”上达成了共识。观众看到的137件展品中,有113件文物出自明定陵,其中48件是首次与大家见面。

  新京报:你是如何说服明十三陵拿出“自家宝贝”的?

  王宴姝:谈不上说服,因为从一开始,双方就想通过展示明十三陵出土的文物,来宣传和弘扬明文化。

  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向我们提供了一份文物清单。这份“大账单”中显示了展出文物的名称、尺寸、保存条件与状态等信息。确认好清单后,我就会根据展览主题遴选文物。我们在借展时都会和借展单位提前确认注意事项。

  新京报:这场聚焦万历文物的展览有何亮点?

  王宴姝:其中一件文物重器是“青花云龙纹缸”,这个直径七十多厘米的大缸,此前一直存放在明定陵的库房里,这是首次与公众见面,也是展览中最大的一件青花瓷展品。

  展览上还有一个最小的青花瓷——“青花云龙纹盒”。它是孝端皇后生前使用的,这件展品的盒口径仅有3.2厘米。

  强烈的对比,让我对这两件展品印象深刻,同样是青花瓷器且都有云龙纹。整个展览,一大一小两条龙分别附在了两件文物上,很有趣。

  取舍

  不易移动运输,遗憾没请来凤冠原件

  新京报:在文物借展方面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王宴姝:孝靖皇后戴的“十二龙九凤冠”在这次展览中亮相,我们前期和明十三陵的专家做过多次研讨论证,发现原件不太适合运输,出于文物安全考虑,便只展示了复制品。

  新京报:第一次接手这样的大项目,感觉如何?

  王宴姝:策展是个系统又复杂的过程。从展览筹备起,策展人就要写好大纲。这其中要跟专家反复探讨,还要与借展单位讨论文物借展的可行性。

  如果你不能确保其严谨性,那么所谓的“巧思”都要拿掉。不管是策展人还是整个团队,首先要对文物的安全负责,对展览的内容负责,要抱有敬畏之心。

  初衷

  要让观众看得懂,为他们打开了解明代的一扇窗

  新京报:在做这类历史文物的展览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宴姝: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历史的真实性,也就是尊重历史。

  我并不想把它策划成一个仅仅沉醉于逻辑自洽的展览,而是想让每个前来近距离感受文物的人,都能轻松地看懂展厅里的文物。同时希望观众能在欣赏明代审美意境的同时,了解其丰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

  新京报:万历展后期还有哪些计划?

  王宴姝:12月初,万历展还会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与观众相见,文物和展览内容与此前展出相比会相应调整,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