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0:24:33 来源: sp20241105
【IT之窗】
◎本报记者 都 芃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份针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出台的政策文件,也是第一份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新阶段专项行动。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何要贯通这一体系?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标识解析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拿起手机,扫描商品外包装上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一声清脆的“嘀”后,便可查询到商品从原料加工到包装质检的全流程生产信息。这背后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发挥作用。
工业互联网标识就像物品的“身份证”。它借助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形式,为物品赋予全球唯一的身份信息。标识解析则是读取这一身份信息的计算体系,被认为是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网络”。有了标识这个“身份证”,在标识解析体系的助力下,小至螺丝钉,大至流水线,每一类生产要素及其运转过程都能够转化为具体、可读的数据。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与工业互联网同步发展的标识解析体系同样进入发展新阶段。
国家顶级节点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中枢,上联国际根节点,下联二级节点及企业节点。灾备节点则能在灾害等极端情况下确保网络体系正常运转。2022年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武汉五大城市完成部署上线,两大灾备节点也已经在南京和成都上线运行。这标志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全面建成。
谈及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近年来发展状况,国内最大的标识解析技术服务商之一——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尔英福)常务副总经理曾西平感触颇深:“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服务能力、服务规模和服务层次不断提升,围绕标识解析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标识节点运营和标识应用及解决方案等涌现了一批富有创造性的企业,并逐步萌生出一个新的产业形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6日,全国正式上线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数量达到342个,已经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6个行业,共接入企业节点超过41万家,累计标识注册量超过4520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顶级节点日均解析量达1.9亿次。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已进入“由建到用”的新阶段。这将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赋能千行百业,加快实现应用可控和生态可控,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用标识贯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
《行动计划》第一个重点任务提出,贯通产业链供应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泰尔英福董事长金键认为,标识贯通不仅是技术体系上的贯通,更代表着深层次的服务模式和产业创新方式,是数据的贯通和应用全栈服务能力的体现。“标识贯通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贯通。它能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应用拓展和服务延伸的空间,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和使用。”金键说。
标识解析体系能够为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提供唯一标识、信息关联、数据共享等服务,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技术。“标识解析体系需要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得到广泛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推动标识解析体系的规模化应用。”曾西平表示。
着眼标识贯通,曾西平认为,应从政策贯通、技术贯通、应用贯通、生态贯通四方面发力。
在政策贯通方面,他建议相关政策应精准聚焦于需求侧企业,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上分级施策,形成区域特色。
在技术贯通方面,他认为当下主要问题集中在治理数据和信任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标准化来解决数据治理的问题,通过链网融合解决信任管理的问题,通过主动标识进一步提升识别采集技术。
在应用贯通方面,应重点着眼服务新型工业化建设,结合重点行业领域,联合行业龙头、链主企业,发挥标识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关联、精准定位、查询追溯等优势,鼓励企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应用标识解析体系,拓展应用范围。
在生态贯通方面,应积极开展贯通政策宣贯会等活动,深入挖掘标识贯通好经验、好做法,打造标杆示范案例,探索成熟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
尚需培育应用生态、降低开发门槛
泰尔英福业务发展部总经理车涵认为,目前标识解析正逐步从下游消费侧的产品追溯转向上游的设计、生产、物流等环节。
“以我们服务的客户长飞光纤为例,企业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于产业链协同,给产业链上下游原材料、产品数据注册标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App扫码的方式,快速获取原材料、设备等生产数据和厂家信息,辅助生产控制与决策,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手工填写的错误率,保障产品生产质量。”车涵坦言,当前阶段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主要应用依然集中在产品设备层的浅层应用,以产品追溯、设备管理为主,过程流程层和产业资源层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这些才是能充分发挥标识解析体系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能力的场景。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应用生态尚未形成,供应商体系、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定制化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导致应用开发的门槛较高。”车涵认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是标识应用能够持续满足企业或产业数字化发展诉求,解决企业生产运营难题或为其带来实际收益,满足产业资源汇聚、互通、增值的需求。
他建议,产业发展应以企业、产业链、创新载体为核心,从企业底层需求出发,探索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标识产品工具和解决方案,实现“小切口,大赋能”;构建行业数据字典、行业数据资源池,推动行业生态形成,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标识应用规模化升级。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