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2:48:12 来源: sp2024111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从2022年11月正式落地实施,至今已试行一年多,截至2023年底,参加人数突破5000万人。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累计形成养老金规模近数万亿元。但无论是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还是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当前都不存在进一步增加积累的条件或者环境,增长空间比较有限。因此,持续推动各类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让“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齐头并进,成为夯实长期养老财富储备的现实选择和重要路径。
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在个人养老金政策试点地区,居民可根据自身意愿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向个人养老金账户中存钱,每年最多存入1.2万元,可获得一定的税收优惠。参加人自主决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购买产品的品种和金额,包括一些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
“个人养老金是第三支柱的主体制度,目前开局不错,但明显的不足是供款有限,实际投资更少。”在由中惠社会保障发展中心举办的“扩面提质、社保金融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这既有资本市场低迷的客观背景,也与产品开发多而不精、缺乏吸引力有一定关系。
当前,个人养老金遭遇开户热、缴存冷。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7月发布的数据,在个人养老资金账户的4030万人中,只有900万人有实际缴存行为,实际缴存金额为182亿元,已实际投资金额为110亿元。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这一年来个人养老金市场的表现说明个人养老金不同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养老金,它对市场的敏感性和依赖性更高。”
根据市场机构近期发布的2023年度社保金融问卷调查,个人养老金制度虽然覆盖率较高,但表现却不够活跃,不少受访者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和政策缺乏了解。调查结果显示,有35%的受访者表示尽管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并没有进行实际缴存;与其他理财投资产品相比,约50%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养老金产品是更加优惠、有吸引力的,但还有44%的受访者认为这两种产品差别不大;受访者没有参加个人养老金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投资选择能力不足”;近三成受访者认为个人养老金产品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约89%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有一键查询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相关权益的渠道。
当前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仍面临总量供给不足,结构性短板突出的问题。专家认为,应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养老金融产品货架,同时可以促进跨业、跨界合作,构建养老金融场景与生态,满足客户财富管理、健康保障、社交娱乐等多元化需求。
“研发产品必须立足实际而不能闭门造车,建议充分利用个人养老金综合信息平台的丰富数据,组织专家定期整理,编制全面的分析报告,供评估、研发特色金融产品作内部参考。”胡晓义说。
优化完善配套政策
业内专家认为,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融政策和指导意见仍较为宏观,具体的配套细则尚不明确,亟需系统推动养老金融健康发展。
郑秉文认为,在2023年资本市场波动的状况下,公募基金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引起更多关注。“如果说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养老金的发展中,制度设计占主导作用,第三支柱的诞生则意味着养老金体系改革进程从制度设计的‘单轮驱动’,进入完善制度设计与完善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的历史发展阶段。”郑秉文表示,养老金与资本市场不但相辅相成、共生共赢,而且相互制约,因此必须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国银行业协会养老金业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田军建议,要完善养老金融政策。一方面,针对现有政策提供配套指导细则和产品开发指引,推动行业规范化建设,确保养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在明确养老金融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出台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配套优惠政策,为金融机构发展养老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还要优化养老金制度。“对比其他一些经济体,我国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相对较低,补充保障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引入特殊情况下养老金的提前领取,逐步放开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等措施,持续提升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田军认为,可以逐步打通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金个人账户,将养老金体系的各层次有机联系起来。
在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短期投机现象。“例如理财产品没能带来正收益,服务费就归零。我认为这是比较典型的短期行为的倾向,是好心办坏事。”胡晓义认为,应构建有利于养老金融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不仅要从正面引导,也要明确此类禁止性规则。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建议,扩大基金投资范围,改革完善保险机构的考核机制,将短期考核调整为中长期考核,同时发挥养老基金长期稳定的优势,支持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提高保险业全类收入水平,实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保险公司参与社保基金、地方社保基金、医保资金投资管理的比重,提高全社会保障基金运用的效率。
“未来保险资本机构要在研发精品中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能力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能力和解决方案水平,匹配多元化的养老金筹资需求、管理需求,积极开发具有绝对收益属性、收益来源更加多元、能够穿越经济周期、提供长期稳健回报的养老金产品策略,满足广大老百姓的养老需求。”梁涛说。
开拓多种养老服务
近年来,保险业在做好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采用了债券、股权、物权、相关金融产品等多种形式,参与了养老保险筹资,形成了“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居家服务”“保险+旅居康养”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目前有3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保险+养老社区’类业务,在建和规划的养老社区超过70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梁涛说。
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养老机构重要的投资和运营主体。专家认为,应重点发挥保险公司开展寿险业务的优势,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制度、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推动保险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由偏好重资产模式逐步转向轻重资产结合、以轻资产为主的模式,扩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康养服务的覆盖面,构建“保险+养老+投资”服务体系和产融结合的全产业链康养生态。
梁涛表示,在发展银发经济的过程中,保险业在投资方面大有作为。一方面,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可以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为个人养老金账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根据试点地区一年多的进展情况,建议进一步放宽个人养老金个人账户开户的限制,适当提高取用的灵活度,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缴费的期限设置。
另一方面,具有长期储蓄功能的年金和人身保险产品是居民进行风险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财富规划的重要工具,也是第三支柱的筹资手段。“目前,保险业已经积累了养老功能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积累的长期健康险准备金为1.8万亿元,这些资金具有养老功能。”梁涛说,保险行业应该立足保险产品的长期筹资属性,开发更加丰富多元、具备养老储蓄功能的保险产品,持续探索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综合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养老储备和支付需求,为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提供重要补充。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