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0 20:16:07 来源: sp20241210
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精神,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进步、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带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的重要依托。世界近现代历史启示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无不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决扛起时代使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不断把新型工业化推向前进。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我国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人民群众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依靠,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坚实支撑。前进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马平川,我们将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新型工业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大”和“全”的独特优势更加明显,“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成制造强国具有良好基础和条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总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只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聚焦重大任务,强化统筹协调,狠抓贯彻落实,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方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对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掌握用好科学的方法路径,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以创造性工作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二、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我国工业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隐患增多。也要看到,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雄厚,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创业创新活跃,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特别是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推进新型工业化具备坚实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又主动化解风险挑战,不断开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落实落细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挥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带动作用,实施钢铁、石化、汽车等10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加快发展,形成更多产业增长极。多措并举扩大需求,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深化产融合作,持续开展“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行动,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智能家电等优质产品下乡,着力稳住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做好预研预判和政策储备。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把发展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着力补短板,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实施“一链一策”,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化点成珠、串珠成链,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锻长板,聚焦稀土、光伏、新能源汽车、5G等优势产业链,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提升产业质量。着力强基础,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突破一批战略性标志性装备。用好首台(套)首批次等政策,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坚持把产业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布局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推进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布局,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深化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和运用,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坚持新老并举,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增强高铁、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制造、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开辟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作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五是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分类探索路径,强化标杆引领,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制定推动通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政策,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工程,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试检测、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提升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发展水平,加快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融合创新。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深化工业数据应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动力”。
六是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升能源电子和绿色能源装备发展水平,推动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等绿色消费。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
七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力量。工业发展根本上要靠企业,企业强工业才能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让各类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头部企业,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强强联合,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和创新要素,促进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全面协作。
三、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当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加强统筹谋划和沟通协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各方面。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办公室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作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高效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重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项目、重要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全面落实“十四五”系列规划,启动“十五五”规划研究。充分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国家高端智库、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强化决策支撑和咨询服务。
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业和信息化制度体系,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战略性领域顶层设计,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强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等政策协同,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制造业流动,健全产业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强化金融精准有效服务,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和更多高技能人才。完善工业和信息化法治体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探索,让企业敢闯敢试。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更大力度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举创新旗,充分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落实重大改革举措,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更高质量“引进来”,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市场准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更高水平“走出去”,鼓励企业多元化布局、国际化发展,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优势互补合作,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推动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凝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磅礴精神力量。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和“哈军工”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要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团结奋斗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传承优良传统,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提升斗争本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求是》杂志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