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21:24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网 合肥4月3日电(记者 吴兰)记者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天文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上述对AT2023lli的观测动用了中国国内的墨子巡天望远镜(WFST)、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望远镜以及国际上的全球望远镜网络(LCOGT)、雨燕卫星(Swift)、XMM-牛顿卫星、美国帕洛玛天文台海耳望远镜(P200)等大中型望远镜。
一颗恒星偶然运动到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附近时,它会被黑洞强大的潮汐力所撕裂并被吸积,产生多波段电磁耀发,持续几个月到几年,这种现象称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DE)。
TDE发现后需要利用地面与空间望远镜对其及时开展观测,获得测光和光谱演化信息,进而推断发生的主要物理过程及黑洞参数。以往发现的TDE其光变曲线都呈现出较为光滑的“快上升,慢下降”的趋势,但是AT2023lli却显然是个“异类”。
光学监测结果显示它在光变上升的早期出现了一个很强的“鼓包”,该“鼓包”持续了近一个月,距离主峰的时间间隔长达两个月之久,这是截至目前TDE中最为明显且时间间隔最长的“鼓包”。
研究团队在通过研究分析后认为,如此奇特的光学“鼓包”很可能是恒星被撕裂后的碎片由于广义相对论效应而发生撞击引起的。碎片流撞击除了产生“鼓包”之外,还产生了外流抛射物,这些物质把吸积盘内区遮蔽。由于遮蔽物质分布不均匀,使得X射线“泄漏”出来,又因为物质围绕黑洞运动,导致了“间歇性”特征。(完) 【编辑:胡寒笑】